文天祥與新界文氏

大夫第保留了清代華南士紳階級大宅的面貌

文氏宗祠為新田文氏的太祖祠,始建於明朝,歷史悠久。

文氏的祖先輩可以追溯至宋末的文天祥,後人闢建公園豎立雕像紀念他。

大夫第正廳懸掛了光緒皇帝御賜的詔書木匾,表揚屋主祖父母和父母。

新田的祠堂以麟峰文公祠最大,屬三進兩院式建築。

供奉天后的東山古廟在2013年拆卸重建,2015年初完成開光。

廣東文氏始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

新田的祠堂掛有文廷式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榜眼及第的牌匾

文字 | 陳天權
圖片 | 文化葫蘆

與香港人有血脈關係的宋代朝廷中人, 除了南宋皇姑趙氏外,還有抗元名臣 文天祥(1236 至1283年,號文山)。 祥興二年(1279年)他被俘時,身在珠江口外零丁洋(即伶仃洋)的元軍船上,元軍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並寫了《過零丁洋》一詩,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港的文氏後人被稱為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元初已到今天的新界定居,分支元朗新田和大埔泰亨。十多年前他們先後在鄉村範圍興建文天祥公園和文山公園,「文天祥後人」成為了他們的 身份標記。在世系上,文天祥並非新界文氏的直系祖先,他的堂弟文天瑞 (1240 至1298 年,號東山)才是廣東文氏始祖。 

新田文氏祠堂

新田蕃田村和泰亨鄉均建有文氏宗祠,門聯其中一句寫上:「正氣著家聲」或「正氣振家聲」,以追念文天祥被囚禁於元大都監獄時所寫的《正氣歌》。

新田的文氏宗祠又稱「惇裕堂」(一級歷史建築),始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即七世祖文世歌在新田開基年代。約18世紀中重建,為兩進三開間布局。祀廳供奉文氏列位祖先,神龕中央最高處有兩塊雕有龍頭龍紋的特大神主牌,左邊是文天祥,右邊是文仲濟(文天祥和文天瑞的祖父),而文天瑞的神位置於旁邊。

文世歌有六子,長子無嗣,另兩子遷居別處,有三房留在新田,現分布在三圍(仁壽圍、東鎮圍和石湖圍)六村(安龍村,永平村,蕃田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居住。最早建立的是仁壽圍,今天仍見到殘存的清代圍斗和圍牆,圍門上方保留了紅粉石篆刻的「仁壽平康」四字。

其後族人在新田建立家祠,祭祀本房祖先。其中蕃田村的麟峰文公祠採用三進兩院式設計,是新田最大的祠堂,已被列為法定古蹟。相傳它始建於17世紀中葉,紀念文世歌次子佛保。文佛保號「麟峰」,堂號「吐書」,取「麒麟吐玉書」之意。前廳中門掛有「吐書堂」匾額,由「嶺南第一才子」宋湘於嘉慶丙寅年(1806年)題寫,估計為祠堂重修之年。

蕃田村其他家祠還有明遠堂(二級歷史建築)、莘野文公祠(二級歷史建築)和永秀文公祠(又名明德堂)。莘野文公祠又名「樂道堂」,建於18世紀中,紀念文世歌之後人文莘野(又名文永瑞)。它座落於文氏宗祠旁邊,規模與祖祠相若,可見該房當年具有一定聲望。永秀文公祠紀念文莘野之兄文永秀,始建於1811年,1973年重建。與麟峰文公祠一樣,室內懸掛了江西才子文廷式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高中第一甲第二名進士的「榜眼及第」牌匾。

華麗的大夫第

毗鄰蕃田村的永平村,有一座裝飾豐富的大夫第,乃二十一世祖文頌鑾於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他長袖善舞,樂善好施,獲賜封「大夫」之銜,可建一間超乎尋常百姓家的大宅。主樓屋脊和牆頭均飾以石灣陶塑,是香港唯一有石灣瓦脊的府第,由名店「文如璧」製造。

大夫第為兩進三開間結構,踏入正廳,抬頭可見屋簷懸掛兩塊由光緒皇帝御賜的詔書木匾(1875年),上有漢、滿兩文,表揚文頌鑾的祖父母及雙親,這種兩文對照的古匾在香港僅此一家。夾在兩塊木匾之間的直匾由文灼勳題寫,他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高中進士,獲朝廷欽點營用守府之職。

屋內到處可見灰塑、木刻和壁畫,扇門刻有梅蘭菊竹圖案,天井的封檐板有「福」字、鹿(祿),以及象徵運行不息的西洋鐘(壽)。最特別的是通道門口上方有彩繪玻璃窗及洛可可式花葉灰塑,顯示主人崇尚西方的品味。

大夫第被列為法定古蹟之前,曾長期分租給幾戶外姓人居住,樓房內外污漬處處,文物殘舊不堪,屋前的廣場更堆滿垃圾。古蹟辦與業權人磋商後,1987年用旁邊一塊土地與其交換。經馬會撥款修葺,重現昔日光采。

東山古廟與文天瑞

永平村還有一間供奉天后的廟宇,據說始建文世歌年代,作為鄉村的保護神。後來改稱「東山古廟」(三級歷史建築),以紀念文天瑞(號東山)。這座兩進式建築近年木樑破損,地基牆角滲水,2013年進行重修,以全新面貌示人。

文天瑞雖是文氏廣東始祖,但知名度不及文天祥。有文氏族人認為應對這位先祖給予重視,因此2013年在新田東鎮圍與安龍村之間的空地豎立文天瑞半身像,該像以宋代裝束打扮,用現代手法雕造。台基刻了世系表,顯示文天瑞與新田文氏後人的關係。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