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 天下「圍」公 ) 規劃想像

天水圍( 天下「圍」公) 規劃想像

圖1: 天水圍規劃想像

早年天水圍規劃中,不少居屋和私人樓宇,只是一街之隔。

圖2: 「可食地景」合成照片

天水圍區居民的日常需要,早已不假外求,可以倚靠社區的小型自助經濟。

圖3: 貨櫃內部空間用作「技藝工房」,貨櫃上蓋的空間用作「墟市園地」

圖4: 「技藝工房」合成照片

圖5: 「共生社區」運作示意圖

社區規劃中,需要預留更多公共空間,令居民相互溝通,增加歸屬感。

文字 | 姚松炎
圖片 | 文化葫蘆

研究團隊
姚松炎 (立法會議員)
田恆德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何恩清 (姚松炎議員辦事處項目幹事)
王文君 王潔竹 何雅心 梁卓楠 鍾浩正 楊詩琪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學生)

天水圍經濟背景

天水圍位於新界西北,屬元朗區範圍, 佔地約430公頃。根據自1994年供公眾查閱的分區計劃大綱圖(S/ TSW/ 1),迄今,區內商業用地僅佔 整體發展用地1%,顯示區內商業發 展及就業機會或有不足,不少天水圍 居民則須跨區工作。

於 2007 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曾提出 112 及 115 區發展計劃,以鼓勵天水圍的經濟發展,擬 建的地區經濟撥地不但能吸引遊人,更能為天水 圍居民帶來就業機會,改善生計。計劃預期該 處可開設三百個熟食檔攤,讓內地來港的新移民 發揮所長,為區內提供來自大江南北的美食。此 外,立法會議員和不同人士更建議設立廉價紅酒 賣場、美食廣場和有機農莊等來吸引遊客。然 而,115 區最終撥歸房協興建長者屋,112B 區 亦撥作私人住宅發展,結果該提議不了了之。

假若區內有更多社區活動或相關支援,定會對天 水圍的社區發展裨益不淺。發展本土經濟的聲音 在數年間漸起,天水圍街坊身懷不同技藝,若社 區中有讓他們得以發揮一己之長的空間和機會, 定能大大促進社區經濟發展。

一、公共空間引入「可食地景」, 增加社區互動

天水圍區內雖有不少公共空間供市民使用,但部 分空間及景觀設計單一乏味,欠缺多元化設施, 市民可進行的社交活動有限,有礙社區互動。現 時社區耕作在香港漸受歡迎,但政府推行的社區 園圃規模較小,未能滿足居民需求。

本研究建議在區內公共空間的剩餘空間 (Leftover Space),如天瑞路公園或麗湖休憩處 引入可食地景,在各公園種植不同種類的蔬果以 取代現時單調的景觀。同時,推動由區內居民主 導的社區耕作模式,親手動身栽種食物,共同管 理,互相合作,如收集社區廚餘作肥料之用, 不但可為公園帶來更多元化的觀賞體驗,改善景觀,更可增加居民間的互動交流,促進社區共 融,亦可令居民自給自足,減少購買食物所付出 的開支,一舉多得。(圖 2)

二、社區墟市園地,帶動本土經濟

現時區內街市數目有限,以 2009 年前的規劃標 準計算,只有天水圍北部的兩個街市內檔口數目 合乎標準,而超級市場又以連鎖集團為首,商品 價格較昂貴,令區內居民須跨區購物,故居民對 墟市有一定需求,然而政府所推行的墟市也有諸 多限制和不少問題,如天秀墟位置偏遠,其他先 導計劃又限制濕貨買賣,未能滿足居民所需。

故此研究希望透過活用公共屋邨的剩餘空間,例 如天耀邨的廣場門口及天慈邨的羅馬廣場,同 時設立「社區墟市園地」和「技藝工房」組合,組合以貨櫃為主體設計,貨櫃內部空間為「技藝工 房」,貨櫃上蓋的空間作綠化休憩園地,同時園 地可不定期作舉辦墟市用途(圖 3)。「墟市園地」 的設立能配合「技藝工房」及社區內「可食地景」 規劃,工藝及農業成品可以在墟市出售,達致社 區共生的生活模式。

園區內的貨櫃上蓋是居民及社區組織主導及管理 的社區墟市,更可讓現時天秀墟的商戶遷到新墟 市,提供空間讓居民自由擺賣不同食品及日常用 品,藉規劃及經營墟市的過程中,增進區內居民的交流,同時讓基層市民有機會賺取收入,帶動 本土經濟,促進社區共融,達至由下而上的墟市 規劃模式。

三、設立社區技藝工房,提供就業 機會

由於天水圍商業發展有限,令區內就業機會不 足,居民往往須要跨區工作或未能尋找合適工 作,故屢出交通支出不菲或收入不足的問題。同 時,不少天水圍居民擁有不同的手工技巧,例如布藝小品、製作實木家具及家居用品,然而, 他們的技能未可妥善運用,取來可觀收入。此 研究希望透過於「技藝工房」的貨櫃空間,讓 居民成立合作社,互助互利,製作日常用品以 供出售及賺取收入,同時帶動區內經濟。

技藝工房的設計以改裝貨櫃為主,創造成本低 廉及合適的工作空間,以低價租予社區合作 社,可大大減輕合作社的經營成本,確保居民 有利潤可取,保障基本收入 ( 圖 4)。經營合作 社的過程中,擁有技巧的居民能教導其他居民 製作貨品,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增進社區凝 聚力。

以上三個規劃構思不但能提高社區自給自足比 率,同時也可建構一個良好的社區網絡。例如 透過可食地景所種的食物除了能滿足居民自身 需求外,亦可把剩餘的蔬果在墟市買賣供其他 居民享用,而在技藝工房也可以把貨物運送到 貨櫃上蓋的墟市出售,讓居民透過互相合作, 在社區自己生產所需的食物及日常用品,再供 社區內不同的居民使用,讓社區自給自足 ; 同 時,這些可食地景、技藝工房及墟市園地,也 可以成為新的社區節點,讓居民在互助合作或 買賣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及交流,建構社區網 絡,令不同居民都可融入社區,整個從下而上 的設計可以營造一個自給自足,互助友愛的社 區 ( 圖 5)。

返回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