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沈豪傑

    剛於 2016 年上任的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從 政五年,年輕有幹勁。他出生成長於元朗,見盡 鄉村變化,「忽然間就失去農田,忽然間牛隻又 銷聲匿跡。」長大後,依然關心保育與發展,「元 朗大部分鄉村都有幾百年,變遷與保留要如何取 捨,好值得深思。」

    閱讀更多
  • 梁福元、梁明堅

    梁明堅為倫敦大學電子及電機工程榮譽學士,卻 喜歡園藝,還認真到跑去中文大學上課,取得園 林設計管理及樹藝師專業文憑,這種程度的熱衷 習染自其父;梁褔元是老么,幼時哥、姊們往外 國謀生,他留大棠村家裏耕田,去過大快活快餐 店打工,輾轉當上村代表、區議員,也不忘農務, 攻讀華南農業大學果樹學文憑,編茘枝專書,到 現在仍熱衷農產銷售,以芽菜為例每日以噸計供 應市場。

    閱讀更多
  • 周貴賢

    攸潭美村在元朗牛潭尾,原名牛潭尾村,村民靠 山取水耕田畜牧。但俱往矣。攸潭美(一)村長 周貴賢嘆道:「我阿爺係耕田佬,我阿爸又係, 我都耕田幾十年,但就俾人笑傻佬。」

    閱讀更多
  • 江慈彬

    攸潭美村有兩半,河東至中區,屬悠潭美(二), 這兒有一所荒廢村校,村長江慈彬說,他外祖父 劉培生,是當年促成建設之人,「1931 年村內 有間書室因故唔可以再用,外公就捐咗一塊地出 嚟。」由村民合力建成泥磚、瓦頂校舍,再將當 時村名牛潭尾稍改,雅稱攸潭美鄉立小學。

    閱讀更多
  • 黃如榮

    十多萬呎的歐羅有機農場,每一吋也盛載著黃如 榮的心血。農場創於 2011 年,他自言休息的時 間比以往少,「管理農場好多嘢都要落手落腳去 做,農夫嘅工作量比做寫字樓多好多。」雖然如 此,他依然滿足於繁忙所帶來的充實感。

    閱讀更多
  • 黃零

    自己農業自己救,我地農莊的黃零是先鋒之一。 每年五、六月舉辦的粟米節,今年航拍鏡頭下的 錦上路,一片片粟米田極為壯觀,「今年種咗三 萬枝。」黃零與數個農友於 2011 年組織了香港 第一個有機農夫組織「有機農友會」,並發起粟 米節,大搞助養粟米活動,先訂購,後種植,助 養粟米者於粟米收成時就可親身收割。

    閱讀更多
  • 黃偉賢

    赤足落田,彎腰插秧;魚塘捉魚仔,趕鴨 仔……昔日農村生活、孩童情趣,黃偉賢懷 念不已。他生於 1957 年,兩歲隨家從九龍遷 居元朗欖口園,「住喺村外面一間木屋,有 年成個屋頂俾十號狂風揭開咗,村長就建議 我父親向政府申請起石屋。」原居民孩子同 伴,長大後各奔前程。「佢哋一係出去打工, 一係移民歐洲。」黃偉賢大專畢業踏入社會, 其後結識已故三料議員(區議會、區域市政 局、立法局)吳明欽,吳 1992 年病逝,他繼 承遺志,謹守區議會議席。「留喺社區,做 一個拾海星嘅老人。」意謂向有需要的居民 逐一支援。

    閱讀更多
  • 鄧賀年

    忙過 2015 年超大型太平清醮,動員以千人計 巡迴各鄉,搭建放得下整架 A380 客機的醮棚, 把創紀錄高度超越村屋天台的鬼王抬上高速公 路,醮期過後,鄧賀年作為錦田鄉委會主席, 心思已放在厚甸甸的族譜,「本地圍村之中, 我哋錦田歷史最悠久,你聽過皇姑嫁嚟錦田 未?」錦田近千年的歷史有記載宋光宗相認皇 姑,鄧氏開枝散葉,緊繫香港共枯榮。

    閱讀更多
  • 鄧昆池

    八十餘歲的鄧昆池,是屏山鄧族第廿五傳父老, 1980 至 1999 年塘坊村村代表,還有一個身分: 「屏山文物徑導賞義工,至今(2016 年 10 月) 我招呼過八百二十五個團體喇。」

    閱讀更多
  • 李盛白

    人稱白哥的元朗大會堂總幹事李盛白被問到昔日 的光景,臉上立即泛起自豪的笑容,娓娓道來, 由七十年代大樓啟用時全區只得十個社工,到即 將有億元新大樓落成,一路隨農業社會耕耘,到 今天仍在服務人群。

    閱讀更多